1952年,范佛里特发起的“摊牌行动”,正是对着志愿军是15军的防区平康方向。
1、15军的防线
第15军是4月初结束休整后,从第26军手里接过当前防御阵地的防区,西起发利峰,东至忠贤山,正面宽32公里,纵深长21公里。
右邻为第38军,左邻为第12军。第15军和第38军统归王近山任代司令员的第3兵团指挥,而原属第3兵团建制的第12军,此时已转归杨成武的第20兵团指挥。
第15军的防区,以汉滩川为界,大致分东、西两个部分:西半部为平康平川,这甲是楸哥岭地构带内一条较为开阔的山谷通道,元山至汉城的公路、铁路就是沿着这条平川由东北向西南斜插过来的,使之成为东海岸到西海岸交通线的联结点,有西方山、发利峰、王在峰、斗流峰等制高点在侧方形成瞰制。
防区东半部,前沿紧靠金化经金城至通川的公路,北有五圣山为天然屏障。根据这一地形条件,第15军在防区内并列构成两个防御地域:一个在右,以西方山为核心,包括发利峰、王在峰、斗流峰在内,扼控平康平川,阻止“联合国军”沿平川开阔地向北突进;另一个在左,以五圣山为核心,包括上岭地区诸高地利忠贤山在内,面向金化以北的“联合国军”防线,向前伸出一个约12公里的突出部,既屏护平康翼侧安全,又可对“联合国军”防线构成威胁。
在志愿军线各军中,第15军防区正面宽度是最大的。当时一线志愿军有7个军,防区正面宽度平均26公里,第15军防区正面宽度超出这个平均数6公里,按邓华的标准,几乎多出1个团的正面。
所有7个军中,唯有第15军防御兵力配置是按一个梯队展开的,8个步兵团担负一线守备,只有1个团为军预备队。
具体配置:
第44师配属第29师第87团并5个炮兵营,担任右翼(西部)防御,主要任务是阻敌由王在峰、西方山、斗流峰之线向平康方向突破;第45师配属2个炮兵营,担任左翼(东部)防御,主要任务是阻敌向上甘岭、五圣山方向突破。
秋季战术反击开始后,第29师第85团被调到一线,接替第45师第134团防御。
这样,军预备队只有第29师第86团一个团,配置在庄子山、马背岩地域。
2、坑道作业的重要性
对于第15军防区在志愿军整个防线中的地位,秦基伟有个形象比喻。
他说:
如果把朝鲜半岛看作一个人形,第15军防区就处在“人”的肚脐偏上的心窝。该作防线形如一条弯弯曲曲的绳索,把“铁三角”地区从中划成两半,尽管铁原、金化已被“联合国军”占据,但只要平康和处于“铁三角”地区中间部位的制高点掌握在第15军手里,“联合国军”占领整个“铁三角”地区的企图就不能实现。
秦基伟时年38岁,已有5年的军(纵队)军事主官经历。他15岁入伍,红军时期任过团长、参谋和军事教员,参加过长征,西路军失败后身陷囹圄,备受磨难。
抗日战争后期任太行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中任二野9纵司令员和第15军首任军长。杨得志称他是一个“有预见有心机又很果断的指挥员”。
受领防御任务后,秦基伟将注意力放在准备抗击当面之敌进攻上。
尽管近半年没有发生大的战斗,部队仍保持很高的战备水平。这期间,该军组织过一些以挤占地方为目的的小部队活动,但“吃亏多,成功少”,秦基伟对此评价并不高。
所以,他对采取此类行动持谨慎态度,强调“没有百分之八九十的把握我们不干”,而把最大精力放在抓以坑道为主的筑城作业上。第15军防区是从第26军手里接过来的。
两军交接后,秦基伟用3天时间对原有阵地作了仔细考察,发现接手的工事多为掘开式、土木结构,交通壕开在山梁上,坑道不少是半截子,难以抗击敌方强大兵力火力的突击。于是军党委紧急动员,要求部队全力以赴改造和重建现有阵地,建立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
6个月来,共构筑坑道近720条,全长42149米,堑壕64950米,交通壕154095米。
后来第15军部队在上甘岭地区与进攻之敌血拼,凭借的就是这样的坑道筑城。
秦基伟说:如果没有筑城,没有坑道,战役的代价将简直不能设想。
3、秦基伟对敌情的判断
8月28日22时,志司下达指示电,判断“联合国军”“有集中两个师左右兵力,在海空配合下,选择延安半岛实行登陆之可能,其企图一为迂回我西部战线之侧背,一为占领延安、白川地区,造成包围威胁开城之势。为配合其登陆作战,并有可能向我正面实行牵制性的进攻,并可能以平康方面为其牵制的重点”。
按这个判断,“联合国军”主攻方向在西线沿海,目标为开城,中线平康只是牵制方向上的一个重点。
秦基伟对此却有自己的见解。
此前,他就估计到“敌人在雨季之后可能发动一次比较大的攻势”,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是“大搞”,以正面攻击配合翼侧登陆,但登陆地点不在西线沿海,而是在东边的元山;
二是“中等的局部的夺取我某一点或一个阵地”,重点在西方山、发利峰之线;
三是“小规模的以一个团以下兵力采取突然的袭击”。
他认为,第一种情况最为严重,但敌人现有兵力不足,恐怕难以发动,第二种、第三种情况可能性较大。
8月26日,秦基伟参加兵团作战会议时发言,指出:“敌人如果发动攻势,其重点是在平康而不是西线。”
据秦基伟记述,对他这个判断,“大家无不同意见”。
如果“联合国军”在第15军正面发动进攻,主要目标会选定在哪里呢?秦基伟也作了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
他认为,根据兵力部署和地形情况,敌进攻方向可能有两个,一是以西方山为主攻,以五圣山为助攻;二是以五圣山为主攻,但重点在忠贤山,侧击五圣山,扩大注字洞南山阵地。
两相比较,以西方山为主要目标的可能性较大,将重点置于五圣山的可能性很小,原因在于西方山扼控平康平川,地势平坦,遮蔽物稀少,易攻难守,便于机械化部队向纵深发展,而五圣山地势险峻,易守难攻。
秦基伟说:
“如果敌将攻势重点放在五圣山,我们就比较容易粉碎敌人的进攻。”
对于“联合国军”的作战企图和可能采取的行动,秦基伟也有预判,他在8月28日日记中写道:
我们应预计应付美骑一师全部、七师两个团,及空降187团和伪一师共九个团的兵力,对我四十四师阵地进攻。
其战斗持续时间准备廿天。在方式上准备敌从西方山、斗流峰正面为主攻方向,尔后配合空降和战斗分割我某些阵地,同时还要准备敌人先从发利峰、王在峰472.4打开缺口,尔后投入大量(二三百辆)坦克沿330.5进抵院里,再实行空降,抢占虎岩山,形成大的分割和造成对西方山的包围形势。总之,必须充分估计到今年秋季敌不来则已,来则不善。
当面迟早有一场恶仗要打,对于这一点,秦基伟是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的,他本人也“希望敌人在我们防御正面来个把师攻一下”,以使部队得到考验和锻炼;但他也清楚,事情常常不能如自己所愿,“联合国军”如若真的把进攻重点放在第15军正面,兵力最少不下于2个师, 安博体育官网下载app很可能要来3个师甚至更多一些,这就必定是一场恶仗。
他所担心的,是“中间和西侧能否应付上述情况的到来”。
按他的估计,“敌人大进攻情况下,我们若干前沿阵地可能被敌攻占,特别是西方山、斗流峰及汉滩川的东侧,及同38军接合部发利峰、王在峰、330.5、472.4等阵地”,如果是这样,“支付的代价可能大些”,但是“只要指挥上不犯错误,还不至于出什么大的乱子”。
3、15军的战术反击
在整个防御准备过程中,无论是第15军,还是作为其上级的第3兵团和志愿军司令部,对平康方向的关注点一直在西方山一侧。这个认识,从上到下都是一致的。
9月下旬,志愿军全线发起战术反击后,各级更是普遍认为当面之敌大规模进攻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因而把作战指导重心放到组织战术反击上面。
第15军当时提出的“指导方针”是:
“如果敌人发动小的进攻,有把握予敌更多的杀伤,敌人不进攻,我们放手的反击。”
出于这一判断和认识,便出现了如第15军战后总结指出的“对以下两个情况产生了忽视和错觉”:
(1)敌在八月末开始在五圣山前进行进攻准备,我未严重的注意,我将敌长时间的准备视为常态,产生了麻痹,认为敌不致有大进攻。
(2)十月一日伪二师三十二团参谋向我投降,供出三十二团要配合美军在十八日进攻,我们估计敌人进攻可能在西方山(当时英七师在西方山正面),特别着四十四师加强战备。伪军是配合行动,规模会更小,令四十五师作了一般的准备,依然认为敌人不致有任何战役性的进攻。
上甘岭打响前,第15军和其他各军一样,正忙于组织一线部队战术反击。
第3兵团为第15军确定的反击目标是:
第44师当面的上佳山西北无名高地、381高地东北山和第45师当面的448高地东山,歼敌指标2000人以上。
这几个规模不大的战斗牵扯了军领导大部分精力。
秦基伟在日记中记述,9月30日,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来第15军视察,要求他配合右邻第38军行动,先打两军接合部上的391高地,而秦基伟和第44师师长向守志都主张先打上佳山,理由是391高地地形条件不好,准备不允分,把握不大。
双方就此发生争执,王近山颇有不快。上佳山反击得手之后,秦基伟再次审查对391高地的攻击方案,仍认为战斗部署上有缺点,不能马上打。
可王近山又来电话,要求11日发起攻击,秦基伟回答:“最快不能早于十二日进入战斗。”
王近山又显得不大高兴,他要秦基伟直接发电报向志司邓华副司令员请示。最后,还是按秦基伟意见于12日发起攻击,取得了全歼韩军1个加强连的战果。
秦基伟谈当时的感受说:
“作战不是赶热闹,必须从自己准备工作成熟的条件决定,这是指挥员表示自己指挥是否老练的表现。”
接下来,计划和准备第45师反击注字洞南山。此地守敌为韩军1个营。秦基伟亲自到第45师作战斗动员,还遂个找担负突击任务的4个连长谈话,了解其突破位置、冲击路线和对敌情的掌握情况。
为增强第45师攻击力量,秦基伟对原防御部署作了局部调整,以第29师第85团接替第134团在灵台以东的阵地,将第134团东调,在第133团配合下,主要担任对注字洞南山的反击。
10月13日23时,第15军向兵团、志司上报注字洞南山作战方案:
“决心以一三四团全部,一三三团一营,一三五团二、三、七连,四五师工兵、侦察连等参战,全歼守敌,经七至十天反复争夺,最后达控制与巩固该地,拟以一千至一千五百人代价,杀伤敌二千五百至四千人”;攻击发起时间为10月18日。
当日,秦基伟在日记中写道:
敌人以一个营的兵力反扑他已失掉的阵地391高地,战斗从拂晓开始至午后,我同敌进行了反复的争夺战之后,黄昏我以猛烈炮火支援步兵再次夺回全部阵地,缴获甚多。
从目前情况着,敌人可能采取报复性的进攻。今晚给各部队发紧急指示,提高警惕准备粉碎敌人的任何报复行动,争取在敌人进攻我们的战斗中打歼灭仗,更大量的杀伤敌人和俘获敌人的武器。估计敌人的报复可能以四十四师阵地为重点,但必须估计到敌人会寻找我未发动攻势的方向和阵地突出的点进攻我们。因为敌人以为我新占阵地方向炮火强,准备充分而选择我不注意的方向突然攻击这种情况,必须警惕和准备,水无常势,兵无常形,用兵的人时刻都在考虑出敌不意的动作,只要我们有了准备,敌人从任何方向发动进攻都会失败,我始终立于主动。
几个小时后,当面敌军果真对第15军阵地发起了猛烈反扑,但攻击目标并不是秦基伟估计的西方山方向,而是五圣山方向的上甘岭两个前沿高地。
4、美军的战役企图
由五圣山主峰向南至上甘岭,山地走势分东西两脉:西面一脉向南延伸,经597.9高地至鸡雄山(标高603.9米);东面一脉向东南延伸,经537.7高地北山至537.7高地。两脉的末端分别被美军第7师和韩军第2师占据,与控制同一道山梁上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的第15军第45师形成近离对峙。
597.9高地,美军地图标为598高地。它有3个小山头,沿东南、西南走向的两条山脊与位于南端的主峰相连,形成一个前三角形状,因而被美军命名为“三角形山”(“三角高地”)。该高地与美军占据的鸡雄山阵地相距400~500米,下甘岭坐落在山脚东北,再向东便是韩军占据的537.7高地。
537.7高地,美军地图标为538高地。该高地主峰向北,有一个地图上无标高的无名高地,这就是537.7高地北山。537.7高地主峰被韩军占领,其阵地与北山上的志愿军阵地相邻不过150米,彼此可以听见对方说话声。
从地势上看,鸡雄山和537.7高地相对较高,是“联合国军”在金化以北防线上两个重要制高点,既能对志愿军前沿阵地形成瞰制,又可作为向北进攻的依托出发地。
而志愿军方面,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同样具有重要的战术价值。这两个高地背靠五圣山,在上甘岭左右两侧成犄角之势,防御可作为五圣山的屏障,进攻时可形成打入敌方防线凹部的一个楔子,直接威胁金化至金城公路交通及金化以南开阔地带。特别是537.7高地北山,在志愿开展的“冷枪冷炮”活动中,从这里过往的“联合国军”车辆和人员屡遭射杀,因而又有“狙击兵岭”的别称。
战前,第15军估计,“联合国军”若在五圣山方向发起进攻,很可能首先从第45师防线左右两翼实施突破,即从东面的忠贤山、419高地和西面的甑峰,分两路过回到五圣阵地侧背,然后夺取之。
然而,实际打起来时,对方并没有作如此讲究的战法设计,就是简单地采用硬碰硬的“顶牛”“撞墙”式打法,直接由正面向两个高地发起了猛攻。
据韩国战史记载,美车第9军于10月91下达关于“金化以北攻势”的第32号作战计划,要点如下:
(1)军团拟于×日×时发起进攻,夺取598(上甘岭附近)高地和“狙击”棱线,同时将主抵抗线推进到此地,并给敌以最大杀伤;
(2)韩2师(配第37轻步兵团、第59担克连、美第140坦克营1连):①以不超过1个步兵营兵力及一部支援兵力于×日×时发起进攻,攻占“狙击”梭线;②攻占目标后立即建立主抵抗线;③给敌以最大杀伤;④同美7师保持密切协调;
(3)美7师(配属第91、第50炮兵营):①以不超过1个营兵力攻占598高地;②攻占目标后立即建立主抵抗线;③同韩第2师密切协同,给敌以最大杀伤;④考虑敌在韩第9师防区内反击之可能,将第73坦克营1个连配属给该师;
(4)韩第9师(配属第51轻步兵团、第1炮兵群、第53坦克连):①继续遂行原任务;②军团作战期间,对防区内之敌进行威力侦察。
该计划也是给各部的预先号令。4天后,即10月13日12时,该计划作为命令生效,D日H时确定为14日5时。
10月14日清晨,美军第7师、韩军第2师分别对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发起攻击。同一时间内,第15军防线受到攻击的,还有在前段战术反击中夺占的上佳山西北、芝林南山地,以及419高地等。
举世闻名的上甘岭之战自此拉开帷幕 安博体育电竞app。